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马路起源有了新的转折。在此之前,欧洲的道路主要以土路为主,即便是伦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最好的道路也只是石子铺设。然而,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交通运输需求的剧增使得原有的道路设施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约翰·马卡丹,这位英格兰工程师,提出了创新的筑路理念。他采用碎石铺路,设计出路面中央稍高,便于排水且平整宽阔的“马卡丹路”(macadam road,简称macadam)。这种道路以其设计者的名字命名,逐渐在英国普及。19世纪末,随着欧美列强在中国沿海建立租界,马路的修建技术也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上海、广州、福州等城市,人们开始用英语“macadam”的音译称呼这种道路,此后便逐渐被称为“马路”。
在上海,马路的名称还有另一种有趣的来源。早期的外滩,洋人聚集,他们喜欢在下午三点后在洋行楼群后的泥滩上骑马,这段跑马小道从南京东路外滩延伸至河南中路,因其与“马路”的音译相符,逐渐被上海人称为“马路”。而在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如元代大都,主要干道的设计要求能并驰十匹甚至二十匹马,明清两代沿袭此制,其中的“马路”往往指的是城市内的主干道或穿越城门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