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国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人口892万,主要是黑人;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海地”一词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山之国”。
18世纪时期,海地曾是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向世界输出蔗糖。法国发生大革命(1789年)后,这个小岛上的各种利益集团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包括法国种植园主、黑人奴隶和由混血人种、贫穷白人及自由黑人组成的“中间集团”等。随后,黑人奴隶发动了起义,海地进入三方混战时期。
虽然海地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加勒比地区乃至拉美最早脱独立的国家,但最初美洲各个国家都不承认它的主权,因为害怕本国的黑人奴隶也揭竿而起。
美国1854年才承认海地是独立国家。但美国不断干涉美洲地区的事务,甚至找个借口出兵占领一些小国。1915年,美国武装占领海地,一直到1934年才结束。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成为首任民选总统。他1991年2月上任,同年9月就被反政府武装赶下台,被迫流亡美国。随后,还是在美国的军事干涉下,他于1994年回国复任总统。
阿里斯蒂德2000年11月再次竞选总统获胜。2004年2月,海地再次发生兵变,阿里斯蒂德政府被推翻,这也是海地历史上第32次政变。当年4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1542号决议,设立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负责协助维持治安。
2006年5月,勒内·普雷瓦尔就任海地总统,恢复宪政。不过,治安主要靠大约90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来维系。
这里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阳城被叫做“危险之地”,连当地警察也退避三舍。这里隔三差五的还有绑架、强奸及虐童等恶性事件。
天灾在这里聚集
近年来,海地频繁遭遇自然灾害。
2004年9月,海地遭遇飓风“珍妮”袭击,3000多人丧生,西北部城市戈纳伊夫是重灾区,全市25万居民中大约20万人无家可归。
2008年8月至9月,海地接连遭遇4场灾害性风暴,引发洪水泛滥、山体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至少793人死亡,另有超过300人失踪。
2008年,海地连遭4场热带风暴袭击,数百人死亡,近百万人流离失所。
由于该地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森林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因此海地岛国在受到飓风袭击后,抵抗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