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之中。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未来我国19个主要城市群将聚集74%的人口和25%的土地,并创造GDP的90%。
按照国家总体规划,中国未来有望形成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成渝等5个人口亿级的城市群,10个以上1000万级城市,12个左右2000万级大都市圈。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持续从三四线城市流向一二线大城市、都市圈。而人口持续向热点城市流入这一趋势,目前看来已经很难逆转了。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相当多的三四线城市人口仍在增长,只是增幅明显慢于一二线城市。尽管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城区人口规模在增长,但很多城市增量很小。不少地级市5年内城区人口增长仅为一两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了几千人,相比城市扩张的步伐,这个增量微不足道。再考虑到部分城市撤县设市设区等因素,很多城市城区人口并没有增长。
考虑到这一轮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加上一二线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在加快发展,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未来很多三四线城市人口多增幅可能会进一步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目前,我国一些能源型和重化产业为主的地区,近年来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已出现明显的负增长,城市规模在收缩。例如,辽宁12个普通地级市中,除了辽阳、丹东、盘锦和葫芦岛这5年城区人口出现增长外,其余城市人口都是下降趋势,其中鞍山、营口减少量超过10万人,本溪也减少了8.95万人。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获得了大量的要素资源,所以发展得很好,但这改革开放时代,大量的要素资源包括资金和人才都转向市场经济比较活跃、比较有弹性的地区。
这些原来的重工化工业城市由于体制机制的固化,再加上大多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因此,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城市转型十分艰难。
同时,随着能源经济下行,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持续不景气,人口外流比较明显,很多城市的人口收缩十分明显。
从全国地区分布上看,收缩型的城市主要位于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数据显示,2007-2016年间,这个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城市发展与人和动植物一样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有发展起来的城市,必然会有衰落的城市。中国有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些可以转型,但不可能所有的城市都能转型,有相当一部分必须要收缩,甚至合并。
事实上,经济发展要实现“跟人走”,财政指标、用地指标也都要“跟人走”,转移给人口流入多的大城市。对于崛起的大城市,财政支出、公共服务、用地指标都要跟上,相应的,收缩型城市,相应的指标都要压缩。
面对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收缩、大量人口外流,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严峻的情况。
人口外流,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仅是人口流动?要知道,走了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人那么简单,下一代的出生率也被带走了。接下来就是经济的恶化,因为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人,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没有了,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养老问题就会越来越严峻。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人口大量外流,导致目前养老金出现缺口,吉林平均100人供养11.4个老人,辽宁5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老人。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完成60%,这一水平高于世界55%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南美洲80%的水平,低于欧洲的74%,离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突出问题是,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巨大,马太效应明显。我国城市化呈现出东部地区城市群发达且集中,西部地区欠发达且分散,造成这种现象也有地理和气候因素。
如果城市化的进程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呈现出马太效应,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强大,三四线城市越来越弱小,五六线城市会进一步萎缩,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城市化的 健康 发展。
直到最后,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导致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交通堵塞、高昂的房价,城市各项公共服务不堪重负等诸多大城市固有问题就会日益凸显出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德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德国采取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市化布局,德国最大的城市柏林仅有350万人,与英国1200万人口的大都市伦敦差距巨大,这一模式使得德国没有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因此德国也就没有大城市病。
在这一模式下,能让其他城市也得到均衡 健康 的发展,摆脱了人口产业外流、城市萎缩的问题,而这类城市虽然人口规模一般,但论其综合竞争力仍可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
虽然我国最近提出了未来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念,想通过这一模式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让大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协同发展,使得这些小城市成为卫星城。但事实上,这些卫星城并没有达到上述目的,而成为了大城市人们的“睡城”(即依靠相对低廉的房价优势,仅是为大城市人们提供居住的地方,上班地点却在大城市,产业也还是集中在大城市)。
比如,深圳与惠州,北京和廊坊还有燕郊,武汉光谷与鄂州葛店等都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
我认为,要解决三四线城市的发展问题,不能只看眼前,而要从中国城市化未来长远发展的全局考虑,在城市化顶层设计上制定出符合国情,和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总体规划。
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当前人口大量涌入一二线城市的趋势下,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人口流出的这些三四线中小城市的经济转型,以及资源枯竭型后的经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城市化的均衡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导致大城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国所有最好的医院、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最好的公共服务全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人们为了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服务自然会涌入大城市。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均衡地分配资源,也是逐步解决三四线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流出的一项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