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相生。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但政治、军事、宗教等多元因素也构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建国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概括起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50、60年代从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区的迁移,如企业内迁、支边等;第二类是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特征的城市化运动,始于改革开放时期;第三类是因工程建设项目形成的工程移民。
相较于一般的自愿迁移,工程移民则是非自愿性迁移。这类迁移由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引发。以水库建设为例,50、60年代建成的新安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都导致数十万人口迁移。现今在建的三峡工程预计将迁移百万人口。
据估计,自建国以来,由于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非自愿移民总数超过4000万人。这一现象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重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黄河故道中、下游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中国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汉之际,此地区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左右。西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动乱,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黄河流域人口受到严重损失。东汉末年至三国末年前后九十年间,中原地区战乱频多,此地区人民纷纷向相对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户口,十不存一”。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