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考虑移民,追求海外生活体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目前中国移民人数已超过35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移民群体。
中国人海外移民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以前,当时已有中国商人长期居住在外国。然而,大规模海外移民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截至解放前,超过1000万中国公民移居海外,年均移民量超过10万。
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的确切人数,由于缺乏官方统计,普遍估计约为3500万,包括华侨和外籍华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的曾少聪教授指出,解放前,海外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浙江三个地区。东南亚的华人大多源自福建,美国金矿发现后,许多广州及邻近地区的居民移居美国,而欧洲的华人主要是在民国时期从浙江迁移过去的。如今,华侨华人遍布全球,但80%仍集中在东南亚。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新一轮移民潮,被称为“新华侨”。据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梁英明教授估计,这一群体人数约为500万,也有观点认为在500万至800万之间。与老华侨相似,他们出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但与他们不同的是,新华侨普遍受过良好教育,不少人有高等教育背景,在国外也较为容易立足。他们来自中国各地,包括沿海和边远地区,分散在东南亚、欧洲、美国、日本以及非洲等地。
移民的目的经历了从技术移民向投资移民的转变。中国经济的蓬勃增长为投资移民提供了基础。现在,无论是技术移民还是投资移民,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多数投资移民是为了子女教育,技术移民则可能是为了开阔视野、学习提升或发展事业。
尽管海外华人大多已加入当地国籍,但他们依然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梁英明教授发现,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增强。曾少聪教授也提到,在东南亚,华人经常因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甚至有一定优越感,认为中华文明比当地文明更先进。而在欧美,这种自豪感可能不那么明显。
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自豪感部分源于经济因素。他们回国投资时,若表明华人身份,往往能获得更多照顾,生意也较为容易成功。海外华人在美国的情况也有所改变,从早期的苦力形象转变为现在的勤劳、勇敢、诚实,以及聪明、好学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