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在高考和就业同样趋难的情况下,不免令人想起狄更斯的这句名言。高考状元的炒作每年伴随着高考尘埃落定、高考成绩揭晓而如火如荼。围绕高考状元的新闻追踪、经历回顾、个人访谈、折桂经验,网络、电视、出书等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诸如“高考状元榜”、“状元榜中榜”、“状元最青睐的大学猜想”、“状元语录”、“状元书”、“状元宴”等“高考状元秀”更是甚嚣尘上,高考状元几乎成了全民参与之下“头等重要”的大事。尽管这看上去有些恶俗,也足以证明一些人的“高考状元情结”。
前段时间,成都的一家媒体则专门对过往的高考状元进行回访,我不知道这彰现的是对素质教育的反映,还是对应试教育的礼赞。其实,我们都清楚这一点,教育不是为了那个状元的,而是使一个人成为完善人格的人,也即做人的道理。而功利化的结果就是把这看作一种“进阶”,那就适得其反了。这不是我贬损高考状元,也不是我没有成为高考状元就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缘故,委实是他们除了为应试而读死书之外,别的能力就乏善可陈了。
恰好近日我在报上读到一条新闻:德国著名的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这些“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给申请者的信中写道:“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反观我们对待高考状元的态度,正如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说的那样:“高考成了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连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去‘残酷’地培养一流的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学生,反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的学校所不需要的。
这更让我想起了当年我所在的班级的若干个高考状元的事,他们学习当然很用功到我这样懒散的人都恨不得立马头悬梁锥刺骨的跟倒去学习,可是,我渐渐地发现除了考试比我们分数高之外,别的尚值得说一说的事很少了。当我们去外面接触社会时,他们依然勤奋地读书,后来,我们这些人都工作了,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当然,这不过是个案。但若将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披上“高考神圣”的外衣,与盲目的“状元情结”嫁接,而高考状元不知自醒、自重,也不懂得自警、自励,非但会造成价值上的错乱、偏离,扭曲现代青年学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也不利于后来者的求知向上、追求进步,实质上则是在强化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