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埃及的文化中,艺术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古埃及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刻、浮雕和绘画等。这些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庙中,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观念。古埃及的艺术在史前时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时(约公元前2686—前2613年),艺术的基本法则已确定,可分为古王国(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国(第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国(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古王国的雕刻
古埃及的艺术是为了永恒的来世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则。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准。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誉薯象逼真为特点。法老的肖像呈正面、呆板、端庄而呈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这座雕像是用一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
二、中王国的雕刻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远不如古王国那样广泛普及,现今发现的雕刻艺术品寥寥无几。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雕刻作品来看,一方面是承袭古王国的传统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无生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摆脱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时的艺术家力求创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内心感受传达出来,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颇具新意。艺术家们在塑造法老形象时,不再把他当作一尊神像去刻画,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样。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头像》是这一时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着中王国时期雕刻作品所表现的创新特征。这尊头像是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表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锁眉头,眼光沉思,面部略显不安,流露出他内心忧虑的情绪,而紧闭的双唇、脸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线条则又表现出他那冷酷、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量。
三、新王国的雕刻
新王国时期,随着埃及帝国的建立,财富不断增长,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丽精致,艺术手法趋于成熟,一向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换上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有许多新王国法老的雕像,表现出当时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如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法老之像,从神圣端庄的理想主义境界里解放出来,赋予人间的优美品性,这种变化是后来出现的阿玛尔那雕刻艺术的前奏。新王国初期法老雕像的艺术风格可以从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来。这位能征善战的法老被艺术家用有力的线条塑造成一个英俊少年形象,脸部露出隐隐约约的安详微笑。
四、古埃及雕刻艺术的主要特征
古代埃及的雕刻艺术举世闻名,3000年间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特征。古埃及人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于古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艺术的基础,支配了古埃及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古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与宗教密不可分。从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来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庙和坟墓中。神庙中的神像和祭庙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们瞻仰和崇拜的。坟墓中发现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对着一堵墙壁的开口处,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返回他的躯体(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复生。一旦木乃伊腐烂或遭到损坏,置于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启口”仪式后就能获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称。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总是保持固定的姿势:不是坐着,双手放在膝头,就是站着,一只脚伸向前面,双手下垂,或是两臂弯曲,交叉在胸前。这种庄重的姿势目的在于显示法老的威严。如果书吏的雕像,就呈现为盘腿坐着的样子,膝间放有一卷纸草纸文卷。这些姿势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复,没有变化。从古埃及王朝时代之始,由此确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为官定模式而用于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别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这一艺术风格一旦形成便流行于整个法老时代,历时3000年而不衰。尽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特别是在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雕刻虽然遵循古典的准则,但表现得比较自由。雕像轻快而优雅,细节十分精确。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时期,艺术上出现的阿玛尓那风格,允许雕刻家有完全表达方式的自由,用朴实的写实手法刻画法老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古埃及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如仆从和劳工的雕像,则不受程式约束,呈现他们从事各种工作的状态,刻画得比较自由,姿态随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艺术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保存下来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数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绝少变化。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质就是墨守传统。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规,追求一种永恒的雕刻风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服务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艺术的头号服务对象,也是艺术至高无上的赞颂目标。用雕像装点陵墓和庙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进行的。法老时代的埃及是一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财政等一切大权,并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视为他的奴仆。雕刻家奉命为人神一体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灵魂长存于世,力求表现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规格去办,不能创新。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艺术观念,永远不求变化,永远不想背离传统。雕刻家所遵循的准则是从古王国时期发展出来的,雕刻的基本格调在那个时期已经确定下来了。结果,埃及雕刻艺术纵然在细节上有所改变,使它可划分成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几个发展阶段,它表面上看起来仍是千篇一律的。发端于史前的埃及雕刻艺术,自古王国时期确定其基本法则后,经过中王国时期的发展,到新王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从新王国末期开始,逐渐趋于衰落。后期埃及艺术一度在仿古的基础上复兴(第26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4—前525年),但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对古王国作品的模仿,缺乏创新,已经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了。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使地中海两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现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腊化埃及艺术风格。罗马帝国统治埃及时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具有悠久传统的埃及艺术并未因此泯灭,古老的埃及艺术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影响着希腊、罗马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