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源自奈达对其圣经翻译研究的创见,最初在1964年被提出,分为动态等值与形式对等两个概念。动态等值强调目的语受众的感受,译者在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寻求双方阅读感受的对等。形式对等则主要针对文本限制,注重译本在形式以及内容上与原文的对等,保留原文在措辞、句式、结构等特征,以便目标读者接收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信息。实践过程中,完全遵循形式对等进行翻译的文本较少,动态对等在处理体裁不同的文本时应用更广。
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阐释了动态对等为目的语与源语间最为切近的自然对等。1993年,奈达将理论发展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应,其中动态对等被功能对等取代,强调功能对等的重要性高于形式对应,关注译本受众的反应。功能对等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等,指源语信息的忠实传达;第二层是自然,译本语言符合目的语习惯;第三层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等与自然的结合,创作出最自然且接近目的语言表达习惯的版本。在形式对应方面,奈达强调内容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除非文本有特殊要求,否则避免刻板的形式翻译。
在奈达的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中,他对功能对等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将功能对等分为两种水平:“最高程度”与“最低程度”。前者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一致;后者指译文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大致了解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二者在阅读体验上仍存在差异。尽管达到“高程度的对等”具有挑战性,但译者至少应达到“最低程度”的对等,这是合格译文的基本要求。
奈达指出,功能对等的“最理想”定义是“翻译文本的读者能够以与原始读者基本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它”。翻译的重点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关系,而非文本与原文之间的形式关系。因此,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根据目的语习惯和特征传递原文深层含义的创作过程。在翻译实践中,尽管语言不同,但人们知觉世界的方式具有共同点,译者通常可以通过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传递原文真实内容,而非仅保留原文形式。因此,如果有必要,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必须改变译文形式,并根据语言和文化距离的程度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