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史上,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年至1924年在德国兴起,将文学、戏剧和绘画的表现主义风格应用于电影创作。此时期,德国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们普遍感到失落与悲观,艺术家们转而关注内心世界。表现主义电影主要源自绘画与戏剧,其特点为高度失真变形的布景、古怪的摄影角度与阴沉的照明。这一流派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充分展现其风格,反映社会现实与艺术家的内心冲突。
《卡里加里博士》讲述一个精神病院院长通过卡里加里博士的催眠术实验,控制梦游人凯撒进行杀人事件的离奇故事。梅育和雅诺维支通过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权威的不满与对理性力量的肯定。影片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通过布景、摄影、服装与化妆等手段,创造出一个变态、符号化的世界,强调非自然与象征性。
在《卡里加里博士》中,导演维内并非真正导演,而是三位表现派画家主导艺术风格。他们的布景设计使用弯曲线条、倾斜角度,构建出非现实、令人恐惧的视觉效果。服装、化妆与表演也向表现主义风格靠拢,强化视觉冲击力。影片艺术风格成为转折点,布景成为表现手段,为情节渲染气氛,甚至说明故事内容与人物命运。
表现主义电影在20年代形成一股先锋力量,如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与保罗·莱尼的《蜡人馆》。这些作品在风格与主题上各具特色,探讨了权力、恐惧与人性的复杂性。《疲倦的死》探讨了死亡与生离死别,《泥人哥连》关注犹太人命运与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冲突,《蜡人馆》则围绕蜡人馆老板与作家的故事展开,探讨创作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主义电影对电影视觉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犯罪电影中,斜射灯光、棱角分明的构图与咄咄逼人的形象成为反映人物恐惧、紧张与异常精神状态的常用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义电影虽逐渐淡出主流,但其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对电影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