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
“清”暗寓清朝统治;“明月”怀念明代。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传说苏轼访佛印,印藏鱼磬中,苏出上联,印对下联。“庆、余”谐“磬、鱼”。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解缙、李调元互嘲。“锯、蹄”谐“句、题”。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庚)。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宝塔七八层,中容大鹤。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罗万藻对知府。“中容大鹤”谐“《中庸》、《大学》”;“里记春秋”谐“《礼记》、《春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缝黄见”谐“凤凰现”;“露丝飞”谐“鹭鸶飞”。这些巧妙的谐音双关不仅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些双关语的运用,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语言的精妙掌握。无论是诗词中的巧妙运用,还是对联中的精妙构思,都展现了汉语独特的魅力。这些双关语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还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双关语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古人对于历史人物和文化典故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文化和智慧的结晶。通过这些双关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