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简述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admin

激励的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指出了影响个体动机的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具体内容:

内部因素包括成就感、自我价值、认知需要,而外部因素则包括薪水、奖金、晋升等物质奖励。

赫茨伯格认为,内部因素是长期有效的激励因素,能够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动机水平;而外部因素只是短期有效的激励手段,不能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容易导致个体对工作的不满和缺乏动力。

根据双因素理论,企业应该注重满足员工的内部需求,如提供充实有趣的工作、提供反馈和认可、提供发展机会等,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

同时也需要提供外部激励措施,如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

激励的双因素理论强调了内部动机与外部激励的统一,对于企业实现员工的高绩效和个人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发现:

赫茨伯格从1844个案例调查中发现,造成员工不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

这些因素的改善,虽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却能解除员工的不满,故这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研究表明,如果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赫茨伯格从另外1753个案例的调查中发现,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

这些因素的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