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内部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关键。农业涵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农业内部劳动力转移,实际上就是种植业劳动力向林业、牧业和渔业的转移。从现实看,我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广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前景可观。有三分之二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成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有三分之一得到有效开发,可吸纳的劳动力将以数千万计。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集约化经营,则可吸纳更多劳动力。因此,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间资源,发展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高效农业。
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也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首先,继续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但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多数已转化成民营企业。从我国农村资源状况和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看,乡镇民营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面对乡镇民营企业资本密集化、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的趋势,必须因势利导,推动一些乡镇民营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扩大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与领域,使其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推动中西部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即由东南沿海向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累计吸纳了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城镇建设的发展潜力巨大,因为它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投资少,大中城市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就业要投资12000元,而小城镇只需4000元。二是小城镇更接近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可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工业的资源优势,这种方式的转移更符合我国国情。
此外,要稳妥有序地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大中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优于农村。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种途径中,大中城市这条渠道不能完全堵死。
最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长期策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有着关键性作用。劳动者素质越高,转移的难度越小,稳定度越高;反之,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越低。在目前情况下,除了实施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基本国策,消除新文盲外,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对有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进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及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习基地,传授基本的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农民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