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存在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阶段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程”中,忽视了音乐教学。由于缺乏对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视,有些小学为了提高“主课程”成绩,甚至有占用音乐课的现象出现,导致了小学生在美育方面“发育不全”。一些小学一学期下来,上不了多少次音乐课,学不到几首歌曲,更别说对音乐的鉴赏了。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音乐教学的真正含义,把对音乐的感知逐步转化成了教学生唱歌的形式了。从这一方面来看,由于小学音乐教学理念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审美原则缺失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太过技能化,欠缺对音乐本身美的欣赏。老师上课也更多地偏向于如何让学生会唱,如何唱得好,对于音乐中的美和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审美冲击不够重视。老师认为学生会唱了,音乐课就上好了,其实不然。歌曲只是音乐的一种体现,并不能完全诠释音乐的美,旋律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听觉上的刺激,在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远远不够。单一的以教旋律的方式教授音乐,缺少歌曲内容的重现,对其表达的含义理解不透彻,孩子没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不能体会到音乐的真正含义,没有形成以音乐为载体,逐渐形成自己审美的能力,也并未达到音乐课程的真正目的。
(三)师资水平不够
老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小学生音乐课堂的质量。小学生处于各种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音乐老师的教育方式和课堂内容对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音乐老师都是既上语文、数学,又上音乐课程,并不是真正的音乐专业老师,对音乐课程的把握和传达方面难以做到“专业输出”。同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音乐知识的多、少、深、浅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在该阶段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小学音乐老师专业度不够,课堂展示的音乐知识极其表面化,对音乐本身美的理解和展示少,知识链接少,不能实现通过音乐来欣赏其他事物美的有效转移。老师在课堂中也很少让学生感知音乐,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
(四)课堂内容枯燥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枯燥,上课方式单一,老师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少,学生兴趣不高。老师教一首歌曲,对歌曲本身的介绍很少,一般都是直接进入“主题”:教授歌曲旋律。整个课堂就是老师教,然后学生跟着唱,没有较多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音乐课就是唱歌。就目前小学音乐上课情况来看,只有极少数学校会利用课堂时间去户外进行音乐课的拓展和实践,绝大部分学校的上课形式仍然是“教与学”的传统模式,几乎没有关于音乐课程的拓展和应用。无趣的课堂让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美的追求,不愿积极思考和细细品味,长此以往,阻碍了学生对事物美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