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分为唐代和宋代两种风格,唐代的雕法较为粗犷,而宋代的雕法则更为精致。湘东地区的傩面具雕刻技艺是在清代从湖南传入,并已传承至第三代,主要采用的是宋代的傩面雕刻技术。现在,这种雕刻技艺已经能够制作出440只完整的宋代人形傩面具。
关于傩面具的起源,有多种传说:
1. 相传三位大将军在消灭所有邪鬼后升天,民众担心邪鬼再次降临,便请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在半空中抛下一支牛角号,指示杨吴祖师雕刻他们的头面像。一旦有事,吹响三声仙号,三位将军便会降临。因为只见头面,不见身体,杨吴祖师只雕刻了三个面像。
2. 一位猎人在山上遇到一只野猪,被野猪引入山洞,发现了铜面具。
3. 在玄武庙前的樟树洞中发现了铜面具,从此便根据这个面具制作木面具。
4. 河里涨大水,冲来一箱面具。
5. 一只飞鸟引领人上山,发现树上长出面具,取下戴在脸上,便能手舞足蹈。
6. 山洪暴发,从后山冲下来三枚石头面具,分别是三元唐、葛、周,人们据此制作了后来的木面具。
这些传说神话了傩面具,增强了傩舞的神秘感。萍乡傩面具是由香樟木雕刻而成,在制作过程中,大多会加上油漆彩绘,展现出粗犷朴拙、庄严华丽的艺术形象。傩面具的造型通常以古名人为原型,对角色的性格进行了深入刻画,形象各异,栩栩如生。
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无论是唐代的粗犷还是宋代的精致,都体现了工艺的复杂性和讲究。传承人们能够运用这种技艺,制作出风格古朴细腻的面具,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尽管傩面具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意义,但它首先是一种遵循自身艺术规律与原则的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