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充水的途径有天然的,亦有人为的。天然的充水途径主要是断裂构造、岩溶陷落柱;人为的充水途径有底板突破、顶板破坏、地表塌陷等。
1.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能否成为充水途径,关键在于它的透水性。断裂带的透水性与两盘岩石的透水性及断裂的力学性质有关。规模较大的断裂,透水性复杂多变;即使发育在同一岩性中,由于岩层本身透水性不均一,以及断裂带后期的充填、胶结或破坏作用,使其不同部位,透水性也不同。
断裂构造的充水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构成矿坑的直接充水水源:富水断层能够成为稳定的充水水源;储水断层可成为暂时性地充水水源,坑道揭露时,会发生突然涌水,但易疏干。
(2)破坏顶、底板隔水层的连续性,沟通其上、下充水岩层,使之与矿坑或地下水体之间发生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充水途径。导水断层常起这种作用,当它和大的含水系统或地表水体发生联系时,坑道一旦接近或揭露它,可造成灾害性突水事故。
(3)使充水岩层与矿层接近或直接接触。如华北石灰——二叠系煤田,常因断层错动,把底部奥陶系岩溶含水层抬高到与可采煤层接近或直接接触的位置,易引发严重突水事故(图14-3)。
(4)降低隔水顶、底板岩层的力学强度,形成突水薄弱带。很多资料表明,突水点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及其附近。发生突水的断裂有的规模很小,天然条件下属无水或阻水断层,可起隔水作用,但由于岩层受到破坏,降低了力学强度,当开挖井巷揭露它时,在矿山压力和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就会由隔水转变为透水。如有的矿区掘进巷道穿过断层带时,开始并无涌水现象,经过一段时间或回采工作面扩大到一定长度时,才产生底鼓、破裂,继而突水。
(5)构成隔水边界,限制充水岩层的分布和补给范围。阻水断层常起这种作用,特别是处于矿区边界的区域性大断层,可构成矿区边界的天然不透水围幕,切断区域含水系统与矿区的水力联系,减少甚至完全截断充水岩层的侧向补给来源;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形成封闭的水文地质单元,使充水岩层容易疏干。
图14-3 中马村矿1301工作面突水点示意剖面
1—突水点;2—煤层及采空区;3—第四系;4—二叠系砂页岩;5—石炭系第八层灰岩;6—石炭系第二层灰岩;7—奥陶系灰岩;8—钻孔
2. 岩溶陷落柱
岩溶陷落柱是由于下伏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有大型岩溶洞穴,导致上覆的非可溶性岩层不稳定,不断向下垮落而形成的柱状体。这种柱状陷落体是碳酸盐岩岩溶化所引起的继生地质现象,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中广为分布。这种陷落柱常常成为奥陶系灰岩和煤系地层之间的联系通道,成为矿井底板岩溶裂隙水的重要充水通道。井巷或采煤工作面接近陷落柱时,则可能产生突水。例如,开滦煤田范各庄矿1984年的特大突水,就是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中的岩溶裂隙水,通过陷落柱上升到工作面附近,突破煤壁而造成的(图14-4)。
图14-4 范各庄矿2171工作面陷落柱剖面示意图
3. 底板突破
当充水岩层为矿层的间接底板时,其中的地下水都具有承压性,作用在巷道隔水底板上的水压随埋深增加而升高。当水压值超过巷道隔水底板的强度时,则可破坏底板,使水涌入巷道,这种现象称为底板突破或底板突水(图14-5)。底板突破既是一种矿山工程地质现象,也是一种人为充水途径,研究这种突水作用的实质,就是评价巷道底板的稳定性。
图14-5 巷道底板隔水层承受水压示意
底板突破问题在我国煤田开采中十分突出。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底板和岩溶含水层之间,虽有砂页岩和铝土层相隔,但其厚度不稳定,一般为25~95m,因此巷道底板抵抗水压的能力差异很大,且作用在其上的水压值随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华北地区有的煤田,开采深度已超过1000m以上,底板突水问题日益严重。南方的上二叠统龙潭煤系的底板茅口石灰,也是厚达数百米的强透水的岩溶承压含水层,底板突水同样成为矿井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4. 顶板破坏
开采矿体在地下形成采空区,采空区上方顶板岩层失去支撑和平衡后,会产生变形,以致破坏,这就会给上部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等提供人为充水途径。因此,对埋藏在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之下的矿床,都要评价顶板的稳定性,预测它可能破坏的最大高度。
(1)顶板破坏特征:按顶板岩层的破坏程度和形式。可将整个破坏影响区在剖面上划分为冒落带、导水裂隙带、整体移动带(图14-6)。
图14-6 采空区顶板破坏及其分布示意图
1—不规则冒落;2—规则冒落;3—严重开裂;4—一般开裂;5—微小开裂;6—冒落带;7—导水裂隙带;8—整体移动带;9—破坏性影响区;10—非破坏性影响区
(2)顶板破坏带最大高度的确定:从突水角度出发,确定顶板冒落带,导水裂隙带以及急倾斜煤层下滑高度的最大值,是在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之下采矿,确定安全开采深度或安全开采上限的基础。
由于不同倾角岩层的顶板破坏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对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特做如下规定:以55°倾角为界,凡倾角小于55°者,采用顶板法线方向的高度;凡倾角大于55°者,采用铅垂方向的高度(图14-7)。
由于顶板破坏的机理比较复杂,难以建立预测其最大高度的理论公式,通常是根据实测资料,采用关系曲线图解法或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经验公式。
5. 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一方面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提供直接的充水途径,增加充水水源;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地面建筑及设施。矿区地表塌陷有两种类型:
(1)开采坍塌:是指在采空区正上方及其周围的地表由于开采矿体引起地表变形、移动而产生的破坏。在开采缓倾斜及中等倾斜矿层时,当采深、采厚比值小于20~25,或者在某些特殊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下,如处理不当,地表容易出现漏斗状塌陷。
(2)岩溶塌陷:对岩溶充水岩层进行疏干,在其排水影响范围内地表所产生的塌陷。其波及面广,危害性极大。
图14-7 顶板破坏影响区最大高度分布示意图
H1—冒落带高度;H2—导水裂隙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