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音乐制作的开端时,音乐素养是关键。审美层级是学习艺术的起点,美在不同人心中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艺术学习的目的在于寻找审美标准的平均值,以包容的心态面对艺术。找到这个平衡点后,艺术能带来物质与精神财富。本文将从音乐制作学习的角度出发,提供独特的思考。
音乐风格直观且多样,本文将聚焦于时间这一维度。音乐风格的形成,低音部的节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影响了整个音乐的律动。如哲学家Schelling所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低音作为基础,决定了音乐的风格。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经典音乐,可发现节奏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音乐的整体表现。
最初节奏的形成源于自然界的模仿。祖先们通过记录和开发新的节奏,将自然界的节奏规律融入音乐中,这些节奏最初可能只有一个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记录和使用这些节奏,最初的目的可能是信息传递。风格属于个人,流派属于世界,本文讨论的即是流派到风格的转变过程。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时值的组合是音乐构成的基础。在欣赏音乐之前,首先需要理解时值的组合。音符的高低、强度和音色组合之后形成听觉作品,而时值则是构成音乐作品的关键。音乐的速度、呼吸、心跳和脚步的速度决定了音乐的速度上限和下限。
音乐的速度直接影响听感,过快或过慢的音乐可能难以被正常欣赏。在华语音乐中,每个字的时值不宜过长,否则会显得不自然。音乐速度的控制,也是区分业余和职业演奏的关键之一。
多条线的音乐创作中,伴奏同样重要。伴奏包括打击乐器与和声节奏,它们为音乐增添了节奏感和层次感。打击乐器提供了节奏型,而和声节奏则在旋律的呼吸间起支撑作用,使音乐更加丰富。
本文探讨了音乐时间维度的重要性,从单线条旋律到多线条音乐,从速度控制到节奏型的创造,提供了音乐创作中时间运用的深入理解。下一阶段的讨论将在下一篇中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