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改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admin

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偏食、厌食、吃零食以及不讲饮食卫生等。孩子一旦养成了不良饮食习惯,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偏食、厌食容易导致营养摄取失衡,造成某种营养素缺乏症,爱吃零食就要影响正常的饭食,这除了易患龋齿外,还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症,或者造成过度肥胖。不讲饮食卫生则会引发各种传染病.因此,家长必须重视预防和矫正孩子不良的饮食习惯。 第一、偏食的预防 预防偏食,应该从婴儿断奶后就开始。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每餐只给一种新食物,起初给的量要少,待孩子喜欢吃时,适当增量,以防一顿吃腻。 (2) 少用混合食物,因为婴儿比较喜欢单纯的味道。 (3) 食物的外观与颜色要美,符合婴幼儿的年龄特点。 (4) 味道不宜太浓,少用葱;姜、蒜、青辣椒等。婴幼儿喜欢清淡的食物。 (5) 硬度要适当,婴幼儿喜欢吃酥脆食物,但因牙齿未长好,所以不宜太硬;婴幼儿不太喜欢吃粘稠食物。 (6) 温度要适当,过热会引起孩子拒食,过冷的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 (7) 不要强调多吃或规定要吃多少。 (8) 家长少在孩子面前谈论某种食物好吃或不好吃,以形成一种凡应该吃的食物都要喜欢吃的态度。 (9) 家长不做偏食的榜样。 另外,对断奶以后的孩子,为了预防偏食,有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环境对孩子进食有很大的影响,吃饭时周围气氛轻松愉快,进餐就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色、香、味俱全的饭莱、漂亮的桌布、优美的背景、动听的音乐都会使孩子对所吃的食物增加快感。反之则不然。 (2) 在孩子吃的饭莱太少,达不到热量时,家长不能以命令的口气逼迫孩子,这样会使某些任性的孩子干脆不吃。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少做一点儿,而且告诉孩子不要多吃,这一限制很可能会调动起他要吃这一食物的欲望。 (3) 孩子对某种饭菜不喜欢,家长一定要避免在他还不很饿的情况下向他提供这种饭莱。相反,在他饥肠辘辘时,就会感到这种食物比以往香甜可口。常言说“饥不择食”就是这个道理。 (4) 当孩子坚决不吃某种食物时,可以采取“改头换面”的方式。例如,孩子不吃炒豆腐,我们可以先让他习惯吃豆腐干、豆腐丝、冻豆腐等,然后过度到清炖豆腐、拌豆腐,最后可以直接吃炒豆腐了。 (5) 对孩子不喜欢的食物,应特别注重向他们介绍它们的营养价值、生长或制作过程,甚至让孩子参预制作过程,这会激发孩子的食欲。 (6) 注意饮食的多样化。总吃某一类食物容易引起厌恶之感,因此要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生熟搭配、冷热搭配等。此外,同一类食物在烹调或制作方法上也要多样化。例如白面,不要总吃馒头,可以轮换着制作烙饼、面条、饺子、花卷、包子、蒸饼、炒面等。这洋总会给孩子以新鲜感,从而增加食欲。 (7) 当孩子对过去不喜欢的食物偶尔表现出吃的香甜时,家长应立即给予表扬,以达到强化的目的。 第二、吃零食习惯的预防与矫正 (1) 首先把正餐做好,使孩子感到香甜可口,吸引他多吃一些。一般情况下,只要孩子吃饱饭就会冲淡吃零食的欲望。 (2) 由于孩子胃的容积小,加之活泼好动,食物排泄较快。所以在上午10点和下午三四点加两次小餐,吃些水果或点心,量不要太大。否则会影响正餐的食量。这样有规律地添加小吃,会减少其它时间吃零食。 (3) 对稍大一些的孩子要讲明吃零食的害处。如果一时难以控制吃零食的欲望,可以采取转移注意的方式,让孩子去看花草、动物、听故事、猜谜语或进行其它活动等。 第三、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的矫正。 吃饭用手乱抓、到处乱摸、手、口、脸和衣服都弄得很脏,常剩碗底儿、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喝生水、吃水果不洗,或不削皮、在大街上吃东西等,均属于不卫生的饮食习惯。如何矫正呢? (1) 首先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明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的危害。因为有些不卫生行为是孩子不懂道理所致。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矫正措施,就会大大增强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自觉性。 (2) 观察分析孩子形成不卫生的饮食习惯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例如,孩子到处撒饭,用手抓饭,是没有熟练掌握吃饭动作所致?还是满不在乎,故意所为?如果是前者,就要协助孩子练习端碗、用勺或使筷子,一旦熟练就会好转。如果属于后者,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鼓励孩子按要求去吃饭,一出现好转立即予以强化,渐渐就会好转。 (3) 和孩子一起制订具体的饮食卫生规则,并向他们讲明这些规则的意义。甚至可以将这些规则以标语的形式张贴在墙上。例如,不撒饭粒、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吃水果要洗净等等,这样可以时时提醒孩子遵守卫生规则,一旦发现孩子自觉遵守卫生规则就给予及时强化,直至形成习惯。 (4) 给孩子创造遵守卫生规则的方便条件。如果水龙头太高或者脸盆放的位置不易拿放,孩子就可能图省事而不去洗,方便的卫生设施对孩子养成卫生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5) 家长必须做好表率,如果孩子周围的成人不能自觉遵守卫生规则,那么要纠正孩子的不卫生的习惯就非常困难。 (6) 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对孩子坚持一致一贯的要求。如果幼儿园要求严,家长要求忽严忽松都会增加矫正工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