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从“蜀”到“四川”,称谓演变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admin

李白五岁时,他的父亲李客带着全家从碎叶城搬到了剑南道绵州昌明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青莲乡隐居。在四川长大的李白,对四川壮丽的山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篇文章让我们发现了两个有趣的事实:一是唐朝时期,四川被称为“蜀”,二是李白把成都称为能让人感到快乐的“锦城”,这足以说明成都在唐朝是非常繁华的地方。那么,“四川”这个名称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蜀”又有什么含义,能成为四川代名词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蜀”是什么意思?“蜀”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桑中虫”,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的古人眼中,四川是一个与桑蚕有着密切关系的地方。实际上,在《蜀道难》中,李白也曾提到与四川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物——蚕丛。“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是古蜀国建立者之一,他领导的部落被称为蚕丛氏,是以养蚕种桑而闻名的部落。蚕丛氏在成都平原种植了大量桑树,所产的蜀锦在春秋时期足以让诸侯们心动。

据记载,蚕丛氏的第一个都城名为瞿上城,蚕丛双眼突出,与众不同,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西周时期,蚕丛氏走向衰落,鱼凫氏吞并了蚕丛氏,并继承了蚕丛氏的织造技艺。在当时的诸侯王心中,无论是蚕丛氏创造的文明,还是鱼凫氏建立的国度,都被统称为“蜀国”。后来,秦惠王派司马错灭掉蜀国,将蜀国的领地设为蜀郡,“蜀”便正式成为四川这片土地的行政区名。

其次,从“蜀”到“四川”,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自秦国设蜀郡到唐朝,“蜀”一直是四川的称谓,而“四川”这种叫法还未产生。其实,“四川”的由来同样精彩。清代乾隆年间的李调元在《蜀水经》中提到:“川者,水也,四川者,四条水也。”他认为“四川”的“川”指的是四条河流。而《四川通志》则认为,四川的“川”是指平川,唐代在四川设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位节度使,当时便有人称四川为“两川”。唐代宗时期,又增设了山南西道节度使,四川便演变成了“三川”。到了宋代,四川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四路,简称“川峡四路”、“四川路”,“四川”作为地域称谓的说法已经出现。如南宋历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提到:“(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正月,诏太学及诸路并以中秋日引试,惟四川则悉用三月十五日”。这份记载说明,南宋时期,官方便在使用“四川”这种称谓指代蜀地了。

元朝时,推行行省制度,原本宋朝的“四川路”便正式更名为“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四川作为一省之名的称谓,从这一刻起正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