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从"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说开去

admin

回顾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旨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以期实现平均100多万人拥有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尽管整体实施过程较为顺利,实验性一词随后被去掉,我们通常称之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然而,各省教育厅的运作相对独立,导致了省级示范性高中和市级示范性高中等不同级别的学校。以湖北为例,武汉市有8所省级示范高中,而整个城市则有32所,其中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是市级示范,而武汉外国语学校则是直接隶属于武汉市教育委员会的重点中学,地位相对突出。江苏省采用星级制,从一星到五星,体系更为复杂。

分批评估验收也颇具挑战性,首批通过验收的学校数量存在较大差距。上海首批就申报了28所学校,全部通过验收,而北京首批仅评出14所,包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二中学等。北京五中则在第三批才被评定为示范性高中。上海中学前校长唐盛昌先生曾指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设立初衷是培养小而强或特色明显的学校,但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一目标并未取得成功。

评审标准侧重于硬件设施,包括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体育运动场地等,而非教学成绩。这一情况导致了大量学校进行大规模建设,尤其是城市中的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极端情况下,有些贫困县高中的债务高达7000万元。择校费的出现加剧了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因经济原因无法入学。

最终,这个计划偏离了初衷,本应作为资源优化分配的手段,反而促使学校盲目追求硬件设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丰富的上海,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比例从20%上升至70%,失去了区分度。辽宁省省级示范高中的评定标准被认为高于国家级,这一现象凸显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复杂性和地方自主权的多样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非仅仅追求硬件条件。尽管计划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过分强调硬件设施的投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对于学生而言,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机会、学校环境和未来发展方面拥有更多优势,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