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牛郎星与织女星是神话中的形象,相互间还没有爱情关系,这种情形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有所描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跬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上述诗句可用现代汉语翻译为(余冠英译诗):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无影。
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
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
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收《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淮南子》是西汉时成书的资料。如果该资料属实,则可以说,西汉时,牛郎织女已经人格化,而且其爱情故事似乎已经完整形成。只不过西汉时期的相关资料不很充分。到东汉时期,相关记载已很明确。班固在《西都赋》里写道:“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这里记载了昆明湖的两边有牛郎织女的塑像,说明关于二星的传说已流传较长的时间,并广为人知。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描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该诗中,牛郎织女已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的结局。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这里明确记述了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到后世,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毛衣女型”、“难婿型”故事结合,故事情节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