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初书坛熠熠生辉的李建中
李建中,字得中,号“岩夫民伯”,蜀地才子,祖籍京兆,如今的陕西西安。他以淡泊名利著称,曾三次寻求掌管西京留守司御史台,被誉为“李西台”。他的修养深厚,曾参与校订《道藏》的重任,且喜好游山吟诗,其别集虽已无存,但诗墨却流传千古。大中祥符六年,李建中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九岁。
书法瑰宝:《贵宅帖》的珍贵与魅力
李建中的书法在当时备受推崇,《西台六帖》便是其书法的集大成之作。尽管时人纷纷仿效,真迹却难得一见。其中,《贵宅帖》更是凤毛麟角,现存墨迹仅有《同年帖》、《贵宅帖》等,拓本如《许昌帖》、《齐古帖》等也备受珍视。
《贵宅帖》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以行书书写,纸本九行,共计一百三十八字,是李建中六十四岁时的力作。其书风沉稳厚重,字字间流淌着“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独特韵味,让人一见倾心。
艺术评论与收藏价值
明代书法家汪河玉、郁逢庆以及清初的吴其贞、卞永誉、顾复等人都在他们的著作中留下了对《贵宅帖》的赞誉。帖后明代刘日升的题跋,称赞李建中书法融合了钟繇与王羲之的法度,对后世学书者具有极高的示范价值。明代收藏大家项元汴也曾有幸拥有此帖,印记见证着其流传的悠久历史。
李建中的书法以颜真卿的筋骨为底蕴,笔力雄健而不失内蕴,尤其在《贵宅帖》中,他巧妙运用点线,通过提按技巧增强力度,避免线条的软弱。字形的紧凑设计,提按动作的强调,以及墨色的浓淡运用,共同构建了他书法的独特风格,正如黄庭坚所言,他的书法“肥而不剩肉,丰肌而神气清秀”,令人赞叹。
艺术瑰宝的魅力延续
《贵宅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李建中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书法艺术的精华所在。这幅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