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本意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然而如今却演变成争夺优质生源的激烈战场。这种变味的政策不仅导致高校间恶性竞争,也对高中教学和学生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学生们为了应对自主招生的笔试和面试,常常缺课参加辅导班,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例如,2011年有中学因自主招生缺课过多而被迫停课,可见其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已改革自主招生,如新东方等培训机构也提供相应的课程,如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班,招生反响热烈。复旦大学则通过“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以文章质量作为录取考虑因素,进一步体现了自主招生的多元化标准。然而,这种政策也引发志愿填报的混乱,甚至成为中学、家长和高校获取利益的手段,影响了高招的公平性。
自主招生的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却暴露出不公平现象。被录取者往往凭借“特殊才能”,而这种“特殊才能”的培养往往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尤其是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常处于劣势。北京大学的“校长推荐制”名单中无农村学校,这无疑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得自主招生制度对高招公平性的质疑之声不断。
总的来说,高校自主招生在推动教育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扩展资料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07年起上海地区考生通过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选拔后,高考成绩可仅作参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自从2003年开始,我国就通过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试自主招生面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