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敬天信仰出自儒教圣经《诗经》:“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上既劝王和德以安国,故又言当畏敬上天,当敬天之威怒,以自肃戒,无敢忽慢之而戏谑逸豫。又当敬天之灾变,以常战栗,无敢忽之而驰驱自恣也。天之变怒,所以须敬者,以此昊天在上,人仰之皆谓之明,常与汝出入往来,游溢相从,终常相随,见人善恶。既曰若此,不可不敬慎也。”
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敬天信仰就是天人感应信仰。“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王者如此上事,则敬天安命之道。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敬天的方式是祭天。祭天又称郊祀或明堂之祭,是儒教里的国家吉礼第一礼仪。“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离开天,乃敢为地,行子礼也;每将同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 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昔长孙无忌请祀高祖于圜丘以配昊天上帝,祀太宗于明堂以配上帝,义为得之。今国家嗣兴唐祚,追尊孝德,而以尧舜为肇祀之祖,宜以神尧配天于圜丘,孝德皇帝配上帝于明堂,礼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饰,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祭天服饰象征着上天垂象、天象,所以天子祭天要穿十二纹章衮冕。三公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三孤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公卿七,又无毳冕。上大夫六,又无藻冕。中大夫五,又无皮弁。下大夫四,又无爵弁。士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玄冠。 孔子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 历代有天下者,皆以祖配天。始祖感天神灵而生,祭天则以祖配之。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尔雅·释天》文。云‘自外至者,无主不上’,《公羊》宣三年传文,‘外至’者,天神也,‘主’者,人祖也。故祭以人祖配天神也。”
法祖可分为两类:
其一,法立国之祖。即所谓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关于法开国之祖前面有所论述,如周初法文王和周公。秦二世一即位也遵奉始皇,为止立庙。而且自汉以后,历代王朝,莫不尊其开国之君主为祖先,而且开国之主遗留下的制度、命令,后代也不敢随意改动。
其二,法五帝。即所谓的“祖述尧舜”君主开国之初,往往先建立自己的帝王谱系。追溯到最早,甚至可以找出他们与远古时代的五帝有血缘关系,这点在《史记》《汉书》中多有记载。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甫一即位,就尊黄帝为始祖,帝虞为二世祖,并立有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万数。”又《元命包》云:“夏,白帝之子。殷,黑帝之子。周,苍帝之子。”是其王者,皆感大微五帝之精而生。 五帝犹仁、义、礼、智、信之心,随感而应者也。 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如尧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汤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所感生。帝王祭天当然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五帝 五主 五方 五行 五兽 五常 祭祀日 祭品 青帝 太皞 东 木 苍龙 仁 立春 青珪 白帝 少皞 西 金 白虎 义 立秋 白琥 赤帝 神农 南 火 朱雀 礼 立夏 赤璋 黑帝 颛顼 北 水 玄武 智 立冬 黑璜 黄帝 轩辕 中 土 黄龙 信 先立秋十八日 黄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