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发生在这一年八月。河西打猎回来不久,拓跋焘又前往京城的北山打猎。这次狩猎收获颇丰,猎获麋鹿数千头。拓跋焘遂给古弼写了一封信,要求他征发民车五百辆运输麋鹿。不久后,送信人回来报告,拓跋焘意识到肯定要再次碰壁。他对身边的人说:“笔公肯定不会征发民车,不如用马运送麋鹿回去吧!”命令大家立即返程。走了百里后,遇到送信人返回,车上空无一车,只带回古弼的回信。信中写道:“此时正值谷黄椒熟季节,麋鹿与野猪频繁侵入农田糟蹋庄稼,鸟雀也不断啄食粮食。加上风雨侵袭,地里粮食夜收日收,仅剩早上的三分之一,损失惨重。民车正用于运送庄稼,怎能征用去运麋鹿?请稍等几日。”拓跋焘读信后,感叹道:“果然如我所料,笔公确是社稷之臣矣!”
古代的臣子,尤其是皇帝的秘书,不阿谀逢迎,不曲意讨好,已是难能可贵。而像古弼这样的臣子,坚持原则,事事为国为民着想,竟敢得罪皇帝,实属罕见。当然,这与他遇到了拓跋焘这位杰出的明君不无关系。公元451年,拓跋焘被人杀死,其孙子拓跋浚(即文成帝)继位,不到一年,因古弼“议不合旨”,找借口将其杀害。此事发生在公元452年下半年,知情者无一不喊冤,惋惜不已。
扩展资料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令弼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绾机要,敷奏百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