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江花月夜》中,捣衣砧的解释为捶打衣服或布料,这是古代服饰民俗的一部分。妇女将织好的布帛铺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以便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即其本意。
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南朝宋谢惠连的《捣衣》诗中,描绘了“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的景象。唐李白的《捣衣篇》中,“晓吹筼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描绘了捣衣场景。《子夜吴歌》之三则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表达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
宋李煜的《捣练子令》词和宋贺铸的《捣练子》词,都提到了捣衣砧的声音。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则有“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诗句。凡古诗中有捣衣砧的意象时,此诗则为“思妇怀远”类。
近年来,农家粗布已少见,洗涤剂花样翻新,生活水平和卫生要求大大提高,洗衣机走进农家,棒槌自然就用不着了。我们无须考证棒槌起用于石器时代,但其在近二三十年内被丢进柴草堆,若不及时补进教材,捣法或真会无考。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在春末夏初的农闲季节去村边小河洗衣。洗衣的人们排在弯弯曲曲的小河两旁,我和小伙伴们在溪水中戏游鱼,抢过母亲手中的棒槌,捶打几下,污水顺流而下。农家的衣料多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粗布,穿棉衣往往是一穿近半年,没有替换。拆下的棉衣里表跟抹了油一样,没有去污力强的洗衣粉、肥皂,用碱面去污还便宜些,有的甚至只用灰水。农家粗布厚、硬、重,不易搓洗,棒槌功不可没。
棒槌形似保龄球中的大瓶柱或啤酒瓶,稍长一点,用木料旋制。用法是在选一面平而光滑的石板(或石条)上,将浸透碱面或灰水的洗物团放其上,举起棒槌以其腰部向下捶砸,后用溪水涤净,重复捶捣。粗布衣料,洗好拧出水分再凉干,上面布满了鸡爪样皱纹,布面也太硬挺,缝制前要用棒槌捣过。棉衣棉被往往在盛夏酷暑之前就做好了,等到伏天,农家妇女则会在树下阴凉处用麻绳纳鞋底子。做鞋时,鞋底鞋帮也都要捣的。穷苦之家,有的只有收成下来才能筹得寒衣用料,做寒衣只能推迟到寒秋,白天忙秋收,寒砧上的捣衣声也只能是在寒秋的晚上响起。若穷得做不起棉衣,就只好“耍单”了。
诗作中,闺中思妇思念游子征人,系念游子征人的寒暖,眼望捣衣砧,拂不去凄清的月光,尤其是寒秋暮砧,声急入耳,更有一番肃杀清冷的景象。忽记起寄沉痛于戏谑的民间小调,权作本篇的结语:“走进屋里黑洞洞啊——走到院中漫天星啊——双脸儿鞋呀面糊粘啊——有人做呀没人穿啊——……捣衣砧上,思念的泪水飞溅成霜……”
扩展资料
木质,形状为棒球棒状,长约30~35公分不等。多为杨树木。用于洗衣,捣衣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