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其丰富内涵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古汉语的世界。
首先,作为介词,它表达位置和方向:
在庭院中行九宾之礼,乃设九宾礼于庭,描绘出庄重的仪式场景。
缙绅大夫齐聚丞相府,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体现当时的政治格局。
青出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象征着后起之秀超越前辈。
其次,它也有对比和因果的含义:
国家资源丰富,但人民生活匮乏,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揭示了社会矛盾。
对他人的嘲笑,对自己却是悔恨,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引人深思。
“于”亦可表示动作的来源或对象:
勤于学业,怠于嬉戏,业精于勤、荒于嬉,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向孙将军求救,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展现外交智慧。
“于”还有被动和被动作语素的角色:
被赵王宠爱,君幸于赵王,展现了君臣关系。
内外受制,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揭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
“于”有时还与“于”连用,表达时间、因果或转折:
宾客闻此,无不震惊,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场景生动。
祖辈、父辈相继牺牲,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家族历史的悲壮。
因情势而行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体现决策果断。
最后,"见……于"则表示被动,如被嘲笑或羞辱:
在智者眼中,我是笑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达自嘲与谦逊。
溪水遭受愚者侮辱,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引人深思溪水的孤独。
于,这个看似简单的字,却在文言文中负载着丰富的意蕴,让人领略古汉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