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职官中的左右尊卑思想深具内涵,起源于西汉御史大夫张中诔铭的左右两厥划分。在古代,左辅右弼象征着皇帝的近臣辅佐,如《少府颂》和《御史大夫赞》,体现了皇帝与公卿之间的等级。天子身边近臣的“左”通常被视为辅助和引导,如《尔雅》和《广雅》中的解释。官职的尊卑则随朝代变化,汉人早期祭祀和军事尚左,而职官上则时有变动,如先秦尚左、秦汉尊右,到两汉时期左卑右尊,且与天文五行观念有关。
在战国时期,"无出其右"的成语反映了右位的尊崇,如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不同朝代对左右的尊卑观念也有所不同,比如秦代以右为尊,汉代初期尚右,但随着北朝至两宋,逐渐演变为以左为贵。这一变化可能与北方民族的习俗有关,如元朝的左右丞相制度,而明朝起尊右卑左的观念又有所调整,直至清朝沿袭尚左传统。
蛮夷文化中,如匈奴、楚国等则有左尊右卑的习俗,这与中原汉人的传统相反,显示出文化差异和地域特征。例如,楚国的官职设置与中原不同,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独立性。
总的来说,古代职官的左右尊卑不仅关乎官位和礼仪,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军事、文化等多重含义,且在历史演进中不断演变。每个朝代和文化背景都有其特定的尊左或尊右规则,需视具体情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