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父,贱人也”不属于判断句活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有三种情况如下: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句:《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译文:国君是船,老百姓是水。
这是两个判断句,“君”和“舟”,“庶人”和“水”既不是同一个事物,也不是同一类事物,从逻辑上来说,是不能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但是,这裏显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是一种隐喻.在语言中是允许的.从句法形式上来说,又是古代汉语典型的判断句。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比如条件、目的等。这种判断句又被称作“内容压缩了的判断句”。
比如:《左传·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译文:那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如果直译作“那战争是勇气”,在现代汉语中是不通的,即主谓搭配不当。但是,在古代汉语裏,这是一种常见的判断句形式,主谓之间的关系不表现为同一性,也不是比喻,而是表达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也就是说“作战这一事物,需要勇气”,主谓之间只是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例句:《韩非子·王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译文:古人轻易地辞去天子的职位,不是品德高尚,而是权势薄弱;现在的人重视做官和依附权贵,不是品德低下,而是权势重大。
这是一个多层复句,第一层是并列复句,第二层是因果复句。“轻辞天子”和“重争士橐”是表示结果的分句,“非高也,势薄也”和“非下也,权重也”是表示原因的分句。另外,表示原因的分句又是省略了复指主语“是”或“此”,而本身是正反相对的两个谓语形式,还可以分析成一个并列复句。
判断句类型
(1)……者……也;……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粟者,民之所种;此其效也。除这三种外,还有一种活用的情况,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都以为:……是……。
(2)……是……。例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
(3)为。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最后一个“为”是语气词。
(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5)即、乃等。例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6)否定判断:非。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注意:古文中的“是”多数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例如: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