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起,中国开始对酸雨污染进行深入的观测和研究。在那时,酸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如重庆、贵阳和柳州,受影响的面积约为170万平方公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酸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了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区域面积增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地区,特别是长沙,其酸雨问题尤为严重,中心区域的平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发生频率高达90%以上,几乎达到了“每逢降雨必酸”的状态。华东沿海地区,如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也成为了我国的主要酸雨区。
值得注意的是,华北的京津地区和东北的丹东、图们等地也频繁出现酸性降水。据统计,年均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左右。我国酸雨的化学特征独具特色,pH值低,硫酸根(SO42-)、铵(NH4+)和钙(Ca2+)离子浓度显著高于欧美国家,而硝酸根(NO3-)浓度较低。
研究显示,我国酸雨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的摩尔比约为6.4:1,这表明中国的酸雨主要以硫酸型为主,主要是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SO2)所致。因此,有效控制SO2排放对于我国酸雨治理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酸雨形成主要不是雨滴在降落过程中溶进了大气污染物而变酸的。而恰恰相反,高空才是酸雨的形成场所。因为地面排放的致酸物质通过近地面层中碱性粒子略为中和以后,扩散到高空,在高空形成了大范围的致酸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