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描绘了孔乙己的独特形象。"站着喝酒"显示了他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与"短衣帮"形成对比。"穿长衫"则表明他是一位读书人,这是他的身份象征。"唯一"强调了他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突出了他与他人的不同。
2、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裂银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述进一步细化了孔乙己的外貌。"身材高大"与他贫困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青白脸色"和"时常夹些伤痕"揭示了贫困和艰难的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则增添了他衰老和颓废的形象。长衫的"又脏又破"表明了他的生活状况,长时间未得到修补和清洗。
3、“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通过孔乙己的语言和动作揭示了了他的性格。"温两碗酒"显示了他对酒的喜爱,"要一碟茴香豆"则暗示了他的节俭。排出九文大钱则表明他虽然贫困,但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尊严。
4、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这句话通过孔乙己的神态和语言揭示了他的自尊和痛苦。"睁大眼睛"显示了他对尊严的捍卫,"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则表明他对自己名声的重视,不愿接受别人的侮辱。
5、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段描述通过孔乙己的神态和语言揭示了了他的迂腐和要面子的性格。"涨红了脸"和"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显示了他情绪的激动,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辩解,但众人的哄笑却显示了他孤独和无助的处境。
篇2
1、孔乙己是鲁迅作品中众多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算是一个读书人,却只能算是一个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读书人。他不屑于和那帮短衣帮的为伍。可是他又不被正统的读书人所接纳。这样的人物出现在那个年代是有一定原因的。大概是因为封建社会官本位的思想。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有严重的等级观念。孔乙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
2、文中提到他“他穿着长衫。”“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他满口之乎者也,常常说话文绉绉的,穿着代表知识分子的长衫,可见,他喜欢拿知识分子自居。
3、孔乙己是个读书人吗?文中说他“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可以说他只能算是识几个字的人,但他没有进过学,说他是读书人实在有点牵强。他顶多不是个文盲而已。
4、孔乙己是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他的可悲可怜体现在别人对他的态度上面体现得非常清楚。人们常笑他偷东西,作为伙计的主人公不屑于受到孔乙己的教导,孔乙己来了,整个酒店就充满了开玩笑的谈资等等。只有小朋友愿意围在他身边讨茴香豆吃。可见,他虽然以知识分子自居,却从来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这就是孔乙己最大的可悲可怜之处。
5、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给人带来谈资的笑话而已。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没有再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文中的结尾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是否死了,可是提到他只是说他还欠19个钱。可以看出人们根本就是把他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人,对他丝毫不在意。从侧面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人情淡薄。
通过对孔乙己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是在封建社会下的大背景下一种畸形病态的形象。正式封建落后的观念,造就了孔乙己这种丑态的人物。自认为比一般人的地位高,却又被人看不起,被整个社会所取笑。鲁迅描写的孔乙己是个圆形人物,他想通过对孔乙己的塑造表达封建社会腐朽吃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