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怀疑他的真伪,就因为有尧、舜禅让为假的说法,而这种说法的由来,离不开《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上说,尧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让位给舜,而是准备让位给儿子丹朱,退位之后也并没有逍遥自在的南巡,而是被篡权成功的舜软禁起来,丹朱为这件事还跟舜打了一架,最终呢,当然被舜打败,于是舜就万民拱服,顺理成章的当上天下共主;
在中国古代中所谓的“禅让”制度,类似于现在的投票选举,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将接任大权,成为下任的领导者。这与血统和身份无关,是一种和平转让权力的方法。权力的和平转移以尧、舜、禹最为美谈,他们成为了“托古改制”的原始依据。但事实上并不是儒士口中传承的那样。
据史书记载:尧在位70年,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爱戴,作为驸马的舜已经摄政,但仍让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都认为丹朱不是治国之才,纷纷靠拢贤明的舜,让尧也认识到儿子不是可造之才,于是舜以一句“天也”结束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
舜即位后,立刻除去了共工、鲧等一干尧在位时的名臣,终使天下臣服。不过舜也是胆战精心的坐着帝位,因为即将取代他在人民心中地位的人,正是鲧的儿子禹。
舜是禹的杀父仇人,所以禹治水成功后,不甘心为舜所用。所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有这样的评语:“舜逼尧,禹逼舜”。虽然《史记》讲,舜南巡不幸病死于途中。但战国时《竹书纪年》却这样记载:舜年迈体衰,禹于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实为”放逐“,舜因此死于途中”。所以禅让背后的实质是谁权力够强,谁的地位够稳,谁就可登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