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我国古代“贡士”与“贡生”有何区别

admin

1. 贡生是在官办府、州、县学读书的生员获得资格后,可以参加乡试,成绩优异者有机会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学生不同,贡生具有正途出身的荣誉。

2. 贡士是通过乡试的举人,于次年三月在京师参加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录取的名单称为“杏榜”,其中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中的第一名称为“会元”。

3.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但也开始走向衰亡。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学校的紧密结合,参加科举必须先入学,入学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分为国学和府、州、县学两种,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4. 监生有四类:贡监、荫监、举监、例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称贡生。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作正途出身,总称五贡。

5. 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或儒学。凡是通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称童生试或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称童生。

6. 生员分三等。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7.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