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游指的是河流的源头附近,是河道的初始部分。这里的河流特点在于水流湍急,河床落差大,河谷相对狭窄,流量较小,河床中常常出现急流和瀑布。例如,黄河的上游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开始,直至源头。上游河段的全长约为3472千米,流域面积达到38.6万平方千米,占整个黄河流域面积的51.3%。此段河流的总落差达到3496米,平均比降为10‰。在上游,有43条较大的支流汇入,其径流量占整个黄河径流量的54%。而来的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说明上游地区水多沙少,是黄河清澈水源的重要区域。上游河道因其流经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等山脉而呈S形弯曲。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上游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
2. 下游指的是河流接近出海口的部分,也常用来指代下游附近的地区。下游河流的特点是河床宽阔,坡度减小,流速减慢,河道中淤积作用显著,浅滩普遍存在,河曲形态也较为发育。以黄河的下游为例,从河南郑州桃花峪以下的河段被定义为下游,河长约为786千米,流域面积为2.3万平方千米,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河段的总体落差为93.6米,平均比降为0.12‰;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3.5%。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黄河因此被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了大汶河从东平湖汇入外,下游河段没有其他较大的支流汇入。河段中,除了南岸的东平湖至济南间有低山丘陵外,其余部分全靠堤防挡水,前述堤防总长度超过1400千米。历史上,黄河下游河段经常发生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于黄河下游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北部的河段在冬季先行结冰,这就容易形成凌汛,凌汛导致的冰坝堵塞可能引发堤防决口,威胁非常严重。下游河段的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的入海口由于泥沙淤积而不断延伸和摆动。目前,黄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自1976年人工改道后的清水沟淤积塑造了新的河道。在最近40年间,黄河每年向河口地区输送的泥沙平均约为10亿吨,每年平均净造陆地面积在25至30平方公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