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一首源自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它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广阔无垠、草木茂盛、牲畜肥壮的草原景象,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并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深情。以下是二年级上册《敕勒歌》的教学设计概要: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中的两个新字,认识两个生字。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
3. 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草原风光,增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阴山脚下的草原风光,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诗中的“敕勒川,阴山下”描绘了牧民的居住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形容了广阔的天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整首诗意境深远,层次分明,语言朴实,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的深情。
三、教学建议
1. 课前准备: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草原风光的图画。
2. 识字、写字教学:通过部件分析法教授生字,确保学生正确书写。
3. 词句教学:对诗中的生词进行解释,并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朗读、背诵指导: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录像或音乐辅助,帮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并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
5. 练习提示:课后练习应结合教学过程完成,引导学生通过词语体会形容词的不同含义。
6. 课时安排:建议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中,是北朝乐府民歌的典型作品。敕勒族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天的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短小精悍,却生动地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壮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