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徒跣,指的是赤足行走,不穿鞋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它常常被提及,用来描绘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
出处:在《礼记·问丧》中,描述亲人去世后,人们会“亲始死,鸡斯徒跣”,即在哀悼时赤脚行走。陈澔的注解进一步解释为“徒跣,无屦而空跣也”,强调了这种行为的纯粹性。
《战国策·魏策四》中,"布衣之怒"的情节中,人物在愤怒至极时,也会“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展现了情绪的激烈和不加修饰的行为方式。
唐代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了一个关于郑仁凯的故事,门夫为了救子,"脱鞋而缘之",而郑仁凯则命令奴仆穿上鞋离开,门夫最终不得不“徒跣行”,形象地展示了人物间的对比和无奈。
在历史记载中,《明史·项忠传》中,项忠马匹疲惫,他“弃之,徒跣行七昼夜”,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样,《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中的伍子胥,面对君王的不信任,他“徒跣下阶,立于中庭”,表达了他的悲愤和失望。
最后,章炳麟在《訄书·不加赋难》中使用“徒跣”来形容在艰难条件下承受外来压力,表达出强烈的抗争态度,“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揭示了在困境中仍保持尊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