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汉代起,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界交流,瓷器随之输出至西域等地。
2. 8世纪末至宋初,中国瓷器外销达到高峰,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及长沙窑彩绘瓷等成为主要输出品。
3. 长沙窑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出土,表明可能有专为外销生产的瓷器。
4. 宋代至明初,陶瓷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运输,输出品种变为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等。
5. 输往国家增加,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及津巴布韦等。
6. 明代前期,瓷器外销依赖朝贡贸易,中期后民间私贩活动增多。
7. 欧洲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来华,各国东印度公司推动东方贸易。
8. 荷兰夺取欧洲对中国瓷器出口的航运贸易优先权,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青睐推动瓷器需求。
9. 明末清初战争和海禁政策冲击瓷器生产和外销,但走私活动仍然活跃。
10. 明中晚期至清初,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品种以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等为主。
11. 外销瓷器中有定烧精品,造型和装饰多西方风格,还有绘有家族、公司等图案的纹章瓷。
12. 康、雍、乾时期,瓷器外销空前繁荣,民间贸易数量剧增。
13. 水下考古发现沉船和欧洲收藏的瓷器,证实了中国瓷器外销的繁荣。
14. 明、清时期外销瓷器种类丰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也有欧洲喜爱的造型和纹饰。
15. 清中期后,欧洲瓷器质量提高,风格多样化,导致中国瓷器外销大幅减少。
16. 鸦片战争后,机制瓷器从日本和欧洲涌入中国,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历史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