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也作“执著”,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执着
拼音 zhí zhuó
释义 有耐力
近义词 坚持
反义词 易变、动摇、善变、多变
这两个词语在不同的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新华词典》中只有“执著”条目,而《现代汉语词典》之中只对“执着”作了详细解释,“执著”则解释为“同‘执着’”。沪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为“执著”。
基本解释
据词典解释,执着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极强的渴望,无法释怀,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在词语“执着”中,“执”字取本义,是“拿住、把握”的意思;“着”字取引伸义,是“着重”的意思(注:“着”字和“著”字均没有本义,它们均是继承了“箸”的一些引伸义和假借义的讹变字):合在一起表示“稳稳地拿住(某物)”。
引证解释
亦作“执着”。
1.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百喻经·梵天弟子造物因喻》:“诸外道见是断常事已,便生执著,欺诳世间作法形象,所说实是非法。”唐白居易《传法堂碑》:“凡夫无明,二乘执著。”
2.泛指固执或拘泥,亦指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
《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茅盾《关于》:“对于人生的热爱,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这也是对的。”[1]
3. 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
《大般若经》卷七一:“能如实一切法相而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
《菩提心论》:“凡夫执着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众生虚妄的“执著”是很多的,主要是“我执”和“法执”。简单地说:“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后亦以“执著”谓固执而不知变通。
《水浒传》第22回:“我只怕雷横执著,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
4. 今天的“执著”指坚定不移。
如:他执著地追求着某些重要的东西。
5. 执著的正确方向就是坚定不移,不正确方向就是“傻”。
补充:一般情况下,多用于褒义。(不包括特殊情况,如:褒词贬义)
相关名言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2.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斯大林
3.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列夫·托尔斯泰
4.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
5.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孙中山
6.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茅盾
7.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茅盾
8.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李叔同
9.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