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是鲁迅心灵的深度挖掘,是他最私密化的作品。鲁迅在作品中很少呈现私人领地,除了《野草》。鲁迅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引领大家去观察世界,而在“民族魂”封神后,鲁迅的个人色彩被剥离,变成了某种宏大叙事意味的符号。《野草》是鲁迅对旧世界的献礼,而不是他对新世界的先声。
《野草》的文风晦涩,隐喻和象征俯拾皆是,读者可以轻松看到意象,但意义却含混暧昧。鲁迅的作品中,《野草》的文笔是第一流的,感情饱满,极具张力,用禅语式的叙述风格,将激越的情感与理性的秘思熔铸到意象和画面当中去,极具可阐释性。《野草》的精神基调非常压抑昏暗,这是鲁迅先生不大愿意青年们阅读的最重要原因。鲁迅呼吁青年们甩开“导师”,自己也对自身、对文明的出路陷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虚妄当中。他期待青年们抱着希望奋力前行,而不是像自己一样出于绝望而挣扎。
《野草》是鲁迅对旧世界的献礼,而不是他对新世界的先声。《野草》这部作品应该与他、与这个社会,都像野草一般被地火烧尽。《野草·题辞》里的这种感情:“我自爱我的野草……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这是一种自恋、憎恶以及宿命感的交织。这是时代的大势,野草看到了,看到了自己和地表将被荡涤一清,然而却欢欣雀跃,因为葬于地火是丑陋一生中最好的归宿。这是因绝望而生的力量,是鲁迅不想沾染给青年们的一种痼疾。
《野草》的文学水准在体裁上非常具有先锋色彩。《野草》是散文诗的滥觞,可以说是个非常高的起点了。在内容上,呈现出了一个几乎可称为“文学形象”的鲁迅。鲁迅在《野草》里展现了他的哀伤、愤恨、狡黠、世故……,以及对每一种情绪的消解、嘲讽。他在自嘲中由绝望的虚妄看到希望的必要,在攫取旧世界的毒奶并受哺育而大后将复仇揉进了血液。他被抛到了一个不属于他的新世界,并在那里看到自世界毁灭的必要性。他背着因袭的重担站在旧历史的尽头,汲取新社会的知识,并要赋灭亡以意义。他身上挣扎着许多个灵魂,有羡慕新生的,有眷恋旧地的,有热爱且憎恨同胞的,有独自一人脱离大众的。他既不是像浮士德那样妄图从这个世界上汲取更多,也不像俄国那些知识分子一样凭理想保持对穷苦大众一种单纯的挂念。鲁迅看起来是要为同胞争取一切,但是换个角度看他有似乎认定先灭掉同胞才能生出对得起这一切的新人……他似乎是唯一的一个,非常独特。
《野草》里所呈现的鲁迅,一个旧式知识分子,一个新式知识分子,一个旧社会的贰臣逆子,一个自惭形秽的先知,一个渴望复仇的虚无者,一个吐着毒信子的危险分子,一个公众之敌,一个清教徒般虔诚的奉献者,一个几千年文明的产物,一个想吞噬几千年传统的毒瘤,一个在古老文明走向衰落的历史节点诞生出的经典形象,一个没有被完整写出来、仍旧徘徊在历史迷雾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