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admin

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设计意图:

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并认识水,他们对水有天然的亲近感。由于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在玩水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有趣而奇特的现象。《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的内容。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和方式进行探索,并通过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 目标定位: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 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 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 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的建议,我准备了以下材料:

- 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可收集的物品。

- 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二、说教法:

1. 观察指导法:

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和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用观察指导法是合适的。通过敏锐地观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 演示法:

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可能不熟悉,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幼儿可以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三、说学法:

1. 操作法:

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

2. 记录法:

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 体验交流法:

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幼儿之间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 猜测活动:

(指导语: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通过猜测活动,教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 操作活动:

(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地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3. 认识活动:

(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掌握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 记录活动:

(指导语: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

通过记录,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5. 分类活动:

(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篮子里。)

分类活动使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了进一步的巩固。

6. 交流总结活动:

(指导语:说说记录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语言能力,还拓宽了思维。

7.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并说说它们沉、浮的原因。)

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