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势总体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具体介绍:
中国地势从西北到东南逐渐下降,形成了一种阶梯状的分布形态。
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和北部高原,海拔较高,地势相对较高;而东部地区主要是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区,地势相对较低。
地势影响:
这种西高东低、阶梯状地势分布对中国的影响:
1、气候影响:
西部地势较高,海拔较大,气候变化明显,西北地区干旱寒冷,而东南地区湿润温暖。这种地势差异导致了中国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分布。
2、水资源分布:
由于地势高低不同,导致相应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河流水量较大,如长江、黄河等,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容易造成水资源的紧缺和不均衡利用。
中国地势的形成原因:
1、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印度板块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并持续挤压,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和西部地区,形成了中国的西高地势。
2、现代构造运动:
中国受到了活动的构造线系的影响,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在东海、南海地区的相互碰撞和挤压,孕育了许多海山和海沟。这种构造运动导致了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地势逐渐下降,形成海河平原和长江平原等低洼地带。
3、民水侵蚀作用:
长期以来,江河、湖泊、河流等水体的侵蚀作用也对中国地势的形成产生了影响。特别是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将带来大量的沉积物在下游堆积成平原,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