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徐悲鸿创作的《奔马》主题思想是什么

admin

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众多以马为主题的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幅。这幅画创作于1941年秋季,正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相持阶段,日军试图在进攻太平洋之前彻底击败中国,迫使国民党政府屈服。因此,他们全力以赴,多次发动长沙会战,以期攻克南北交通要道重庆。在第二次会战中,我国一度失利,长沙被日军占领。远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办艺术展览并为抗战募捐的徐悲鸿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便在夜间创作了这幅《奔马图》,以表达他内心的焦虑和急切之情。

在这幅画作中,徐悲鸿运用了饱满而奔放的墨色来勾勒马的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得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自然天成。马腿的直线坚实有力,宛如钢刀,墨迹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以及鬃尾的弧线则充满弹性,动感十足。整体画面呈现前大后小的透视效果,前伸的双腿和马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仿佛要冲破画面的束缚。

徐悲鸿早期的马画作中,马呈现出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得犹豫回顾,孤寂落寞。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徐悲鸿意识到艺术家不应沉溺于艺术的自我陶醉,而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融入到国家火热的生活中去。因此,他的马成为了民族精神觉醒的象征。建国后,他的马又变成了"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依然奔腾驰骋,只是少了一些焦虑和悲怆,多了一些欢快和振奋。

一幅描绘六匹马的画作被称为《奔马图》。这幅高3米、宽1米的画作是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的《奔马图》真迹,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了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充满"脊银瘦骨铜声"的美感。这些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展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同时也寄托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