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古典诗歌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早期有《诗经》以及楚词等。但从五代十国时期以后,中国文坛开始出现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这就是与早期古诗相区别的近体诗。一般所说的唐诗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属于这种诗。它主要有律诗和绝句,讲究严格的格律,既要合辙押韵,更讲究含蓄和意境。当然广义的中国古典诗歌还包括“词”和“曲”,也是很有词牌、格律、声韵等讲究的。
外国诗歌也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但是外国诗歌相对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更加自由、奔放。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我们不读原版很难体会到许多外国诗歌的美感。中国古典诗歌在近百年来地位显著下降,被一部分人认为拘泥于形式,禁锢思想,束缚思维和创作。这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此新诗(自由诗)则很快盛行。中国现代诗歌由于吸收了大量外国诗歌的营养,二者的“接轨”使得其区别不大。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于其严格的格律和含蓄的意境。律诗和绝句是主要的体裁,每一句都有严格的音韵要求,讲究平仄和对仗。而“词”和“曲”则更为丰富,不仅有固定的词牌,还有特定的曲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相比之下,外国诗歌则更为自由。西方诗歌更多地关注情感的直接表达和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革命的渴望,而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则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个人主义的张扬。这种自由和奔放使得外国诗歌在表达上更为直接和强烈。
然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外国诗歌的美感难以直接传达给读者。很多外国诗歌的内在美和深层含义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充分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读者在阅读外国诗歌时,往往难以体会到其真正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歌在近百年来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一部分人认为其过于拘泥于形式,限制了思想和创作的自由。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因此,新诗(自由诗)应运而生,这种诗歌形式更加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再受传统格律的束缚。
中国现代诗歌在吸收了大量外国诗歌的营养后,其形式和内容逐渐与外国诗歌接轨,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这种“接轨”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在表达上更为丰富和多样,既保留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又吸收了外国诗歌的自由和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