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地农具
整地是为了给播种后种子的发芽、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整地农具包括耕地、耙地和镇压等项作业所使用的工具。在原始农业阶段,最早的整地农具是耒耜。先是木质耒耜,稍后又发明了石耜和骨耜,以后又有石铲、石锄和石钁,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还发明了石犁。商周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青铜制作的铲、钁、锸及犁。春秋战国时期的整地农具有铁制的耒、锸、犁铧、锄、钁及多齿锄等。汉代的整地农具除了犁铧之外,新发明了耧犁和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地农具新增了耙。唐代的整地农具主要是完善了耕犁的结构,出现了曲辕犁,同时还发明了碌碡等。宋元时期新增加了在水田使用的耖。明清时期的农具基本上继承宋元,没有太大的突破,在考古发掘中明清不是重点,因此出土实物不多。
2. 斧、锛
斧、锛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出土的数量也最多。人们既可用它作为武器,也可用来打击野兽,还可以用它来砍伐森林、加工木材、制造木器和骨器。在石器时代,人们从事火耕和耜耕农业,开垦荒地之时,就需要用石斧、石锛来砍伐地面的森林,砍斫地里的树根。石锛也可用来掘土翻地,所以石斧、石锛也是原始农业开辟耕地时的重要农具,只有在商周之后,由于农业的进步,已脱离刀耕火种阶段,砍伐森林已不是农耕的重要任务,因此斧、锛在农耕作业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在手工业中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 耒、耜
耒、耜是两种农具,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为平叶式。耒是从采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易,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再后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尖耒,甲骨文中的就是它的象形。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它的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耒复杂,需要用石斧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板状的刃,即所谓神农“破木为耜”、“斫木为耜”。早期的耒、耜都是木质的,即《周易·系辞》所说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因此不易保存下来。不过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和河南省陕县庙底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过使用双齿耒挖土后留下的痕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和罗家角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木耜。由于木耜的刃部容易磨损,后来就改用动物的肩胛骨或石头制作耜刃绑在木柄上,成为骨耜或石耜,它们都比木耜更加坚硬耐磨,从而提高了挖土的功效。目前北方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以及辽宁、内蒙古等地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很多石耜,其年代最早可达8000年前,由此推测,木质耒耜的起始年代当更为久远。目前发现早期骨耜最多的地方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骨耜是用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肩部挖一方孔,可以穿过绳子绑住木柄。骨耜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容木柄,在槽的两边又开了两个孔,穿绳正好绑住木柄末端,使木柄不易脱落,其制作方法已相当进步。这种骨耜在南方水田中使用,功效也很高。
4. 铲、锸
铲、锸是直插式的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最早的铲是木制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木铲。各地出土更多的是石铲,也有少量骨铲。铲的器形较多样,早期的呈长方形,较晚出现的有肩石铲和钻孔石铲,使用时都需绑在木柄上。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铲,肩部中央有銎,可直接插柄使用。河南省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过一件带柄的青铜铲,由此可以了解商代青铜铲的全貌。春秋时出现铁铲,到战国时铁铲的使用更为普遍,形式有梯形的板式铲和有肩铁铲两种。至汉代始有铲的名称,《说文解字》已收有“铲”字。汉代的铲器形较为多样,有宽肩、圆肩、斜肩几种形式。四川汉墓中经常有执铲陶俑出土,陶俑所执的铲肩宽且平,刃部收缩呈弧形,附有长柄,从其与陶俑高度的比例测算,与现代的铁锹大小一样。铁铲在汉唐以后一直是主要的挖土工具之一,在宋元时期称为铁杴或铁锹。王祯《农书》:“煅铁为首,谓之铁枚,惟宜土工。”北方的一些金元时期遗址中常有铁铲出土,其形制大小都与现在的铁锹相似,说明铁铲到此已经定型,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锸为直插式挖土工具。锸在古代写作臿,《释名》中解释为“插也,插地起土也”。最早的锸是木制的锸,与耜差不多,或者说就是耜,在木制的锸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就成了锸,它可以减少磨损和增强挖土能力。锸是商代新出现的农具,发展于战国,盛行于汉代,一直沿用到南北朝以后。商周时期的锸多为凹字形的青铜锸,春秋时期的铜锸形式较多样,有平刃、弧刃或尖刃。战国时期开始改用铁锸,主要有一字形和凹字形两种。锸是汉代的主要挖土工具,在兴修水利取土时发挥很大作用,故有“举锸为云,决渠为雨”的民谣。锸的铁套刃在汉代叫鐅,《说文解字》:“鐅,河内谓臿头金也。”安装锸的木板叫“叶”。《释名·释用器》:“其板曰叶,像木叶也。”使用时双手握柄,左脚踏叶之左肩,用力踩入土中,再向后扳动将土翻起。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一把完整的锸,其木叶左肩比右肩突出而稍低,就是为了便于左脚踩踏而设计的。从四川等地汉墓出土的持锸俑,也可见到锸的完整形状。锸在南北朝时期继续使用,但出土的实物远少于汉代,《齐民要术》中没有提到锸,说明已不是主要农具。隋唐以后,锸已很少出土,但是并没有绝迹,至今在南方的一些偏僻农村仍在使用,如江西省奉新县、湖南省桃源县的农村中现在使用的一种铁锹,就还保存着古代铁锸的原始形状。
5. 犁
犁是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农机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但是它产生的历史较晚,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一种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可装在木柄上使用,估计当时还不可能采用牛耕,应是用人力牵引。由于考古发现的都是石犁铧,木质的犁架未保存下来,因此对原始耕犁的犁架结构尚不清楚,而且当时也未能普遍使用,但它已具备动力、传动、工作三要素,远比其他原始农具的结构复杂,可算是最早的农机具,它的出现在我国农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到商代,开始出现金属犁铧,江西省新干县大洋州商墓出土过两件青铜犁铧,呈三角形,上面铸有纹饰,这是目前仅有的两件经过科学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年代判断的商代铜犁铧。它证明商代确实使用过铜犁。虽然没有犁架出土,仍不明其具体结构,但从铜犁铧的形制观察,已和后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