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君子之学必好问译文

admin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因为"学"与"问"相辅相成。不学,难以提出疑问,不问,难以增长知识。若喜爱学习却不多问,实非真挚的学者。

明白道理却不能应用于实践,认识原则却对细节不明,除了问,别无他解。面对高人,可求教以破除疑惑;对低人,可求取正确见解;与同级者共研,可互相诘问,共同进步。

古之贤者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择事不择人地问,只求有益于修养与学业。圣人亦采纳普通人之言,平民之见亦被重视。然而,三代以后,"学"而无"问",人与人之间仅能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少有在大是大非上相互请教者,更无从谈起。

自以为对,别人不对,是世俗人的常见毛病。学习有未理解之处,却偏以为已理解;道理有不稳妥之处,却凭主观猜测。如此,便终生难有可问之事。对高人忌之,不愿问;对低人轻视,不问;对同级者嬉戏,不敬重,不问。如此,天下几乎无人可问。

不喜问,往往源于不能虚心,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非不专心用功之故。聪明之人虽考虑千次,亦可能出错。圣人有未解之物,愚人或有圣人不解;愚人有圣人不为之事。真理不在少数人手中,学无止境,"问"何可少?朝堂之外询民意见,国家大事亦问于平民。贵人可问低人,高人可问不成器者,老人可问年轻人,只要学行有成。

孔文子不耻向比己低者请教,孔子赞其道德学问。古人将"问"视为美德,而今之君子却将之视为耻辱。古人深感羞耻之事,今人却乐此不疲。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实因不喜问之故。不善问,非由不专心,非由不诚心,非由不勤奋。聪明之人,问亦不精;圣人有未解,愚人或有解;真理不在少数人手,学无止境,"问"何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