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难道我是懦夫吗?拿起武器来。我是个小人物,但我并不卑贱。
于连,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小业主的儿子,凭借聪明才智,在维里埃尔市长家担任家庭教师时与德雷纳夫人勾搭成奸,后来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赏识和重用。于连同时又与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有私情。然而,最终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于连是否为一个伪善的人物?他的命运为何与性格截然不同?表面看上去文弱、清秀的青年,为何在某一瞬间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他发自内心崇拜拿破仑主义,相信只要自己聪明努力,就能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但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教会势力在复辟时期不可或缺的作用,将自己认为毫无价值的《新约全书》和《教皇传》背得烂熟于心,并借此让自己名声大噪。极度自信的同时,他又是极度自卑的,地位、阶级的差别时刻刺激着他,使他将夫人的好意视为侮辱,唯恐自己的平民身份受到上流社会的歧视。
于连的爱情观,既是为了追求光明前程的工具,又是征服德雷纳夫人的第一步。德雷纳夫人的爱是真诚无私与纯粹的,没有掺杂任何利益,甚至为了于连可以罔顾世俗的舆论。然而,于连的爱情仍不过是一种野心,是占有的喜悦,只能靠猎奇和满足自尊心来维持。玛蒂尔德与于连的爱情,则是一场你进我退、“相爱相杀”的博弈。
于连追求他所鄙夷的,奉承他所蔑视的,否定他所肯定的。他为什么在即将到达人生顶峰的最后关头不再奉行虚伪了呢?他的结局是对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作为知识分子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尖锐地指出统治者的种种行为,只是为了使那些出身贫贱,但是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于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永远丧失进取的勇气。在于连身上,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可怕东西,那就是恨意。
司汤达的《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但它写于1828-1829年,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是红与黑交错凝结的时代。《红与黑》通过描绘于连的故事,展现了1814一1830年这一时期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获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之间的激烈搏斗。平民青年尽可以披挂上阵,获得荣誉;如今,没有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永无出头之日。司汤达通过《红与黑》表达了对封建主义的鞭挞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主人公于连的反抗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