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作为汉字,读作zhòu,指的是白天,与夜晚相对。在古代,它常常被用来指代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即正午或中午时分。在《说文解字》中,"昼"被解释为“日之出入,与夜为介”,表示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界限。
在古代文献中,“昼”被频繁使用,如《与朱元思书》中描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形象地描绘了白天光线昏暗的景象。而“昼”也被用作地名,如《孟子》中记载的“孟子去齐,宿于昼”。此外,“昼”还与盲人的视力状况有关,比如“昼盲”是指白天失明的症状。
“昼日”则特指白天,比如“昼日则见鬼”,意为白天可以看到鬼魂。在古代,人们往往认为白天能看到鬼魂是不吉利的。而“昼夜”则指白天与夜晚,如“不分昼夜”、“昼夜营业”等,形容没有停止地进行某项活动。
在古代文献中,“昼”也有特定的含义,如《论衡·订鬼篇》中提到“昼日则见鬼”,这里的“昼”特指白天。而在《明史》中,也有“昼夜搒讯”、“昼夜不息”、“昼夜巡扰”的描述,表明古代对于某些活动的持续性要求。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昼”这个字在古代文献中被广泛使用,不仅指代白天,还涉及到地名、盲人视力状况以及夜晚的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