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人,发现自然界中的秘密。《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特别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他们总是喜欢玩乐。然而,能在玩乐中有所发现,成为名堂,对于孩子们来说并非易事。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以“列文虎克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他们自主探索。
从初次阅读到深入理解,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与讨论中,敢于表达、乐于交流,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尽管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很好,但我内心仍有所顾虑:他们真正学到多少知识?对他们的启发又有多大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仍是个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实践。个性化的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倾听多元声音,见识各种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过度强调对课文的解读,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圈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放开与收拢之间找到平衡,是我需要不断探索和历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