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法的起源?
我国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当时已有初步的历法。夏代时期,我国已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商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商代还出现了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此外,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
天干地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我国历法的发展?
我国历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夏代时期,我国已有天干纪日法。商代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并出现了大小月之分。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法逐渐成熟。秦汉时期,我国历法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历法。唐代以后,我国历法逐渐定型,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