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甲诗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甲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乙诗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D、甲诗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有人认为甲、乙两诗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请说明。
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甲诗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甲、乙两诗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甲诗中,“杨花落尽”“明月”是看到的景物,属于视觉描写;“子规啼”,是杜鹃鸟在啼叫,属于听觉描写。乙诗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沙地,月色,属于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芦笛声,属于听觉描写。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1)D
(2)甲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杨花、明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子规啼”;乙诗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沙地,月色,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芦管声,使人如身临其境。所以两首诗歌都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景物。
回乐烽前沙似雪
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