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姚明 我是谁 闫小青 阅读答案

admin

前NBA球星、投资人、公益人、政协委员、学生、父亲,都是姚明的身份。在外界看来,在不同身份之间转换角色,姚明得心应手,而他自己却说他还在寻找“我是谁”。

  “315”房门口的黑衣保镖,端坐着。他看了看手表,问等在房门口的记者,“你们几点结束?”

  媒体专访进行到第13分钟,门开了。“315”就是姚明所住的房间,他正坐在窗边接受采访,身边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地在一边提醒着时间。

  看到又有记者进来,姚明的声音明显又加快了,“最后两个问题吧。”

  一分钟后,姚明的第一家媒体专访结束。他显得有些疲惫,道别,然后接过下一位记者的名片。

  “开始吧。”姚明清了一下嗓子,嘴角礼貌性地上扬,试图打破屋里一直弥漫着的某种严肃气氛。

  没等记者说话,“嘭”地一声响,正在朝门外走的男记者头撞到了房间里的吊灯。

  “哈哈哈哈!”姚明忽然大笑,声音比刚才采访时高了好几个分贝,“这回你终于能尝到我的苦恼了”。

  两天来,记者第一次见到姚明抛弃了礼貌性的嘴角上扬,开怀大笑。

  “我必须扮演好那些角色”

  “遗憾”是姚明今年希望小学篮球季期间说的最多的词。

  “别让姚下车了,把车直接开进球场!”篮球季项目工作人员李璐在电话里大声地叮嘱同事。

  “2013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皖西学院体育馆现场,几十个十多岁的孩子正分散在篮球场进行小组赛,而球场外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只要有车开过来,人群就会骚动起来。现场的工作人员眉头紧锁,再有不到半小时姚明就要来了,尽管六安出动了几乎全部警力维持秩序,可场面看起来随时可能失控。

  最终,工作人员临时取消了姚明一再坚持的从门口下车走进篮球场的计划。

  八点半,铁门打开,车队驶进了篮球场,两排特警紧跟着跑进来拉起了人墙。站在铁门口的警察,不断阻拦试图混进现场的群众。

  “大门都锁了,谁都进不来。”可这依然拦不住热情的球迷,人群像变魔术一样,瞬间围住了姚明的车子。

  五分钟后,姚明才在特警的保护下,下车挤进离他最近的一个比赛场地,原本最为醒目的姚明瞬间消失在了人海里。

  此时的篮球场外,举着姚明海报的粉丝带着大家喊口号,“姚明,看这边”,不断有人爬到树上争取更好的视野。

  看了一会儿比赛,姚明试图换到另外一个赛场。他刚一走动,公安围起来的人墙就被冲得七扭八歪。

  姚明不得不在原地站了十分钟。他一句话没有说,一步路没敢走,坚持到小队员们打完了一场比赛,叉在特警的保护下匆匆离开了现场。

  不到一分钟,赛场上的比赛还在继续,人群却又像变魔术般地消失了,只留下一地的矿泉水瓶证明姚明来过。

  第二天,姚明出现在了当地媒体的头条,报道题目叫做《天气那么热,姚明那么冷》,还配了一张姚明汗流浃背的照片。

  在当晚回酒店的路上,一路上,姚明一直念叨着,“遗憾,遗憾”。

  姚明知道自身曝光度和商业价值的关系,可他却更想多点时间做自己。“姚明希望和孩子们有些互动的,去年就是这样,效果很好”。工作人员李璐告诉《中国周刊》记者。

  “我已经不是职业球员了,动用很多人为我拦出一条道,是我非常害怕看到的”,很多时候姚明无法控制别人关注他,而不是他正在做的事情,“我一直希望别人看到我在做什么,并非要宣扬我是谁。因为我们做的每件事情和选择才最终成就了‘我是谁’。”

  更多时候,姚明不得不放下“我是谁”的命题。

  “我很清楚大家期待看到什么,我必须扮演好那些角色,”姚明的神情似乎又回到了疲惫而凝重,“我要做一些不喜欢还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把自己的喜好放在第二位”。

  “你有这么多身份,哪个是能让你最轻松舒服的?”

  “我没有最舒服的时刻吧。”

  神秘的“姚”

  这个和记者探讨“我是谁”的姚明,和平时媒体笔下的姚明判若两人。

  公众面前的姚明从不表露内心的感受,永远带着一份有距离的神秘感。

  一位跟踪采访姚明十多年的记者曾经说,“他是江湖上最难采访的人之一。他看上去滴水不漏、八面玲珑。”

  如果翻看过去对姚明所有的报道,他几乎没有过激的言论,其他人对他的评价也都是齐刷刷的“完美”,包括那些向来不可一世、个性十足的NBA球星。

  姚明两次登上《时代周刊》亚洲封面,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一次被美国《体育新闻》评选为年度“职业体育最有影响力的100人”。

  姚巨人的塑造过程,不单单在赛场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叠加自己的形象。这一点没有人比姚明更心知肚明。

  但无论如何,姚明所拥有的影响力无人比肩,广告商的宠爱是最好的证明。退役前,姚明广告合同金额累计已达1.5亿美元,这无疑让姚明登上中国职业运动员收入榜的首位。